
去年下半年一直瘋傳中糧準備出售金帝的“流言”,在嘉士利入股和中糧子公司華高置業收購之間,中糧最終選擇了內部消化。
今年1月3日,中糧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中國食品發布公告,以總價6.11億元出售prizeddevelopments(簡稱PD公司)100%權益,而這家公司持有的主要資產正是中糧食品金帝(深圳)有限公司100%股權,買方則為中糧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中糧地產的全資子公司華高置業有限公司。
網上盛傳中糧這種做法是“從左手到右手”,但中糧此意不簡單,從傳言嘉士利有意入股金帝開始,就有跡象表明嘉士利更看重的是金帝在深圳的地產,而非金帝巧克力主業本身。最終金帝由中糧旗下地產公司接手,很明顯還是沖著這塊地,食品不隸屬食品公司而劃歸地產公司,目的顯而易見。
巧克力VS房地產
巧克力輸
多年來,金帝一直是國產巧克力中的老大,但金帝對中國食品來說,位置則極其尷尬,和糧油、酒水等相比只能算一桌酒席中的一個小涼菜。中糧上市公司中國食品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金帝所在的休閑食品板塊是唯一下滑的板塊,其上半年貢獻營收1.98億元,銷售額同比下滑9%,僅占整個中國食品集團板塊的1.3%。這讓金帝在中糧內部一直被邊緣化,得不到中糧資源、費用的傾斜。
尤其從2011年開始業績連續4年下跌,中糧對金帝進行了幾次調整又沒有收到良好效果,和糧油、酒水平臺合并之后,由于本身幾類產品的渠道差異較大,操作手法又不同,團隊更加無所適從,造成人員流失,中糧高層對金帝逐漸失去耐心。再加上2015年深圳房價突然暴漲,更加堅定了中糧舍棄金帝而將眼光瞄向金帝所占土地的決心。
這對于集團公司來說并沒有錯,但對于金帝自身來說,就意味著要被剝離,再出售或者轉型做代工。這不免讓從事食品特別是巧克力的行業人士扼腕痛惜,在振興民族品牌的道路上,巧克力行業又變得迷霧茫茫。
國產巧克力角逐
全面淪陷
如今,德芙、費列羅、好時等外資巧克力品牌一統高端巧克力市場。在中低端巧克力市場上,由于金絲猴被收購、金帝出局、徐福記被收購,則群龍無首。也就是說,國產巧克力至少3—5年內很難有實力再對外資巧克力構成威脅。
作為國企中糧,這種做法站在生意的角度上雖然沒錯,但站在民族企業發展的角度上卻是自毀長城。中國唯一可以在巧克力市場上有實力與外資品牌進行競爭的金帝——國產巧克力的最后一面大旗就這樣自己插上,自己又給拔掉了。
金帝被淘汰出局
根在中糧
金帝的出局,與內部的管理流程密切相關。雖然糧油、酒水、巧克力都屬于快消品,在營銷上有共通之處,但差別巨大。
對于經銷商或者中小企業來說,團隊、渠道、客戶可以不用細分,以便共享平臺,節約成本。但對于體量比較大的企業,如中國食品,應該成立各自的團隊去運作,否則會增加不必要的時間及人力成本,平臺更會因重心和精力不同,厚此薄彼,最終損失本該增加的銷量。
2007—2009年,金帝在市場上的表現風生水起,之后幾年到目前,明顯缺乏活力,市場運作固化了,基本也沒有市場費用的投入,四連跌在情理之中。
縱觀國內巧克力生產廠家,徐福記、金絲猴先后被雀巢和好時收購,雅客、馬大姐、金冠等企業的巧克力并不是主營品項,梁豐、怡濃、黑金剛等品牌還在中低端巧克力市場廝殺,線上巧羅等品牌體量還較小,唯一的老大金帝又出局了,國產巧克力整體堪憂。
站在振興民族產業的立場上,中糧應該扶持民族品牌。金帝并沒有病入膏肓,也不屬于供給側改革中需要化解的過剩產能企業。相反,國內巧克力市場需求每年都在增加,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中糧應讓金帝獨立運營。靠著多年積累的生產技術、團隊、物流、經銷商以及在消費者中的口碑,研發新品,制定適宜的營銷規劃,提高團隊的專業執行力,整合物流,激發經銷商的積極性,不出3年,一個全新的金帝必將誕生,依然可以扛起國產巧克力老大的這面旗幟,繼續挑戰外資巧克力品牌。
總之,金帝的出局對國產巧克力品牌將帶來深遠的影響,也會帶來相應的發展空間,金帝在國內的市場,是需要接盤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