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嘗嘗我家的包子!”10日晚,記者采訪結束后在黑龍江代表團駐地餐廳就餐,一位中年男士端著一盤包子,放在了記者眼前。“純綠色、無污染。我自己種的小麥、白菜,用咱黑龍江的大豆油,新蒸的,多吃點!”他坐在記者身邊,熱情地“推銷”。記者看了看他的胸牌,名字是董配永,我省全國人大代表、華夏董氏兄弟集團綏棱農場執行董事。“怎么想起把包子帶這里來了呢?”記者問。“我就想讓大家多吃點純綠色的東西。”董配永代表說,“我在穆棱縣種了12000畝水稻,純綠色的,田里青蛙和鯽魚有的是!我還種了大豆,咱龍江的好東西!”說完,他又轉身去別的餐桌繼續“推介”。
今年兩會上,董配永不是第一個為龍江綠色食品主動“代言”的人,不論是在我省代表團小組開放會議上,還是在各小組分組審議以及代表們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我省不少人大代表都不約而同地談到“綠色食品”這個話題,并誠邀天下食客,來龍江品一品真正的綠色食品。
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今年重點工作時指出,要“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那么,作為綠色食品大省,全國兩會期間,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圍繞綠色食品的話題必不可少,怎樣才能將綠色食品產業做大做強?代表們紛紛獻計獻策。
既抓“種得好”更抓“賣得好”
近年來,我省將綠色食品產業定位為全省“十大重點產業”中成長性最好、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全國人大代表王金會說,黑龍江是生態大省、綠色食品大省,
其資源優勢非常明顯。應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打造綠色產品產業鏈。他認為,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基礎切入點,發展綠色食品首先要加快結構調整步伐,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向生態高產上調,保綠色保產能保品牌。
代表們在分組審議時認為,龍江綠色食品確實在國內享有較高美譽度,但由于銷售鏈尚不完善,品牌效益還沒得到有效釋放。
“牡丹江地貌為"九分山水一分田",是典型的山區半山區農業,"綠色有機食品之都"是牡丹江的金字招牌。”張雨浦代表說,“但是,"種強銷弱"一直是綠色食品產業化的主要短板,全市需要進一步強化市場營銷和品牌培養,徹底轉變"重產輕銷"的觀念,著力推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帶動農民由"種得好"向"種得好"與"銷得好"并重轉變。”
王金會代表表示贊同,他說:“要抓好綠色食品營銷建設,既抓"種得好"更抓"賣得好"!主線是農業產業化,近年來投入的一個重要發力點,就是切入全產業鏈的各環節,突出向打造龍江加工車間發力,扶持工廠連著基地、通著市場的有牽動力的大型農產品、畜產品龍頭企業。”他介紹說,為拉長綠色食品的價值鏈,提高影響力和輻射力,省委、省政府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通過在全國扶持綠色食品營銷連鎖店、讓電商走向農村走入農戶、發展“互聯網+農業”等方式,全力塑造“中華大糧倉,綠色黑龍江”為主題的綠色食品公共品牌形象,初步形成了黑龍江綠色食品優質優價的良好趨勢。
用“銷得好”倒逼“種得好”
如何能夠讓我省的綠色食品質量有保證?“關鍵要把品質做上來。”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宋希斌認為,“我省有優越環境,應提倡減除草劑、減化肥、減農藥,讓種出來的農產品真正有機、真正綠色。不僅如此,還要在保證環境和綠色食品質量前提下,讓消費者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在哪里能夠買得到。將綠色食品企業和政府信譽以及綠色食品的制造緊密聯系一起,才能提供出優質的綠色食品。”
為順應綠色、生態、健康的主流消費趨勢,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王金會代表建議:“讓綠色食品生產經營意識在廣大農村干部、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和農民群眾中扎根,用效益引領綠色自覺。用"銷得好"倒逼"種得好",種出良田標準,種出農民增收,種出農業可持續。讓1000個綠色食品示范基地成為共同標準,用園區引領面上推廣。大力發展高標準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讓智能農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實現綠色產品全面經營、全程管理可追溯,以點帶線,由線到面,漸次推進,縱深推廣,加快綠色有機食品基地提檔升級。”
在談到怎樣使綠色農產品轉化加工帶動現代農業價值鏈延伸時,王金會代表建議:“用龍頭企業引領全產業鏈,滿足各類消費群體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實現種植農業向經營農業、效益農業的根本轉變。讓現代營銷提升綠色食品產業價值鏈,繼續抓好旗艦店、連鎖店、品牌店建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創新互聯網+營銷模式,擴大龍江綠色食品市場占有率。”同時,他提出,讓確保食品安全成為綠色農業的底線約束,用品牌引領餐桌消費,使全國人民更了解黑龍江、信任黑龍江。
靠供給側改革推動綠色農業發展
目前,我省的綠色產業在國內的知名度有所提升,但尚未實現“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我省全國人大代表王景海建議,我省綠色食品應從三個方面加強:一是改革問題,企業需要重新改革,用適應國際化大市場經營的思維去改革運營機制。第二是圍繞黑龍江的資源優勢,打造特色產品,滿足基本人民需求,要站在供給側改革發展的要求上,增加自己的研發力量和研發經費,要有新產品引領新的消費需求,為企業長遠發展創造一條新路。第三,從高度組織化管理模式向現代市場化經營模式轉化,要去一線,還權于企業,放權于基層,增強市場的博弈能力。
市場的無形之手推力,才是加強對我省綠色食品營銷與保護工作的原動力。采訪中,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張雨浦對記者說:“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不斷優化農業結構,一方面不再追求簡單的數量增長,而是要增加安全、優質、高效、綠色農產品的供給能力,另一方面減化肥、減除草劑、減化學農藥和農業低效產能。”他建議,要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生產,健全“從田頭到餐桌”的監管體系和可追溯體系,啟動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設,嚴厲查處打擊食品違法行為,把好“舌尖上的安全”關。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